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6490
 端木賜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朋友ㄉ健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大學八目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一貫道
作者: 端木賜 日期: 2007.08.02  天氣:  心情:
一、一貫道的意義
道是天的天理,人的性靈,天地人物,皆是一理所生。故;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性理;物有物理;天無理不能立;地無理不能生;人無理不能活;物無理不能長。故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吾人能修性者,就能修道。而道亦可以說是吾人必走之大路。蓋凡行必有路,無路寸步難行。行正路,則平平坦坦,日進光明。行偏路,則崎嶇坎坷,必墜陷阱。換句話說:也就是合於理者,為光明大道;背於理者,為黑暗邪途。故孔子教人,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修身之本。使人人說理,事事遵理,如此則身可修,而家可齊,國可治,而天下可以太平。所以一切之動靜云為,自無過與不及之差矣。由此觀之;道是萬類生活之要素;是支配萬類之主宰;是一切有情之教主;是至虛至靜之真理;是至聖至靈之玄德。吾人不可一時一刻得以脫離者也。
一貫道者,簡而言之,「一」即是無極之真,先天之妙,至神至明,亦名之曰「理」。「貫」即貫徹一切之意,由無貫有,由始貫終之無極至理。因此理貫徹天地萬物,而天地萬物各具此理,故曰「一貫」。所謂「道」者,路也。亦即理也。萬事萬物莫不有是路,亦莫不有是理。合乎理者,即合乎道。違於理者,必背乎道。故一貫道者,合而言之,則是貫徹天地萬物萬事萬類之無極真理。亦即是貫通天地古今中外,普救眾生之光明大道。行於大道,則能返還至善。行於邪途,則必淪墮重劫。總之:天地萬物,未有出乎一貫之道者。故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道為無極之真理,性理之本體,在天謂之理,賦予人謂之性,故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宋朱熹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又曰:「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這個靈性係理之分體;在儒謂之「明德」;佛謂之「真如」、「菩提心」、「本性」;道謂之「玄牝之門」、「玄竅」、「玄關」;總而言之,即是佛性,其名稱雖異,其實則一也。
這個性理乃吾人之根本、性命之大源,生既由如是來,死當由如是去,乃生死必由之路徑。自古以來,由明師口授心印,在教門中,單傳獨授,不輕洩之「性理真傳」,而為各宗教真理之總歸。這真傳:在儒教謂之「一貫」、「天道」;佛教謂之「正法眼藏」;道教則謂之「金丹大道」;至明代新興宗教通稱之為「先天大道」;得之者,超生死,斷輪迴,成仙做佛。
自伏羲以降,此性理真傳一直在教門中,聖聖相續。及至清順治年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一),黃德輝繼任第九代祖,此性理真傳,始漸普傳於世。世因其道門授有「先天大道」,故稱之為「先天道」。迨至光緒初年,十五代祖王覺一,復倡「三極一貫」之說,以儒門之心傳,闡揚先天道義。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十六代祖劉清虛正式將道門改稱為「一貫道」。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道場受《皇中訓子十誡》之影響,又有「天道」之名稱出現。其後,「一貫道」與「天道」兩種名稱並用,以迄於今。
二、一貫道的源流
清靜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足徵天地之源,出於道,未有天地,已有此道。伏羲氏出,仰觀俯察,究天地之生理,而畫先天八卦,以顯天地奧妙,此為大道降世之始。繼由軒轅氏遇廣成子指點,大道始得闡明。嗣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接續道統,心法相授,一貫相傳。周代道祖老子降世,發揚道宗,東渡孔子,後由孔子傳之曾子,再傳子思、孟子。
孟子以後道脈西遷,心法失傳,儒道道脈泯滅,究未得繼續道統,良以孔子時,業經盤轉西域,釋門接衍,釋迦牟尼得道後,真法傳大弟子摩訶迦葉為禪宗初祖,單傳至二十八代達摩尊者。梁武帝時,達摩西來中土,真機妙法,復還於中國,是謂「老水還潮」。自達摩入中國,真道乃一脈相傳,達摩為初祖,單傳給神光二祖,其後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相繼之。六祖歸後,迄清初黃九祖掌道,千年中惟有七祖、八祖住世。其間,性理心法係賴禪宗大德及全真道明師承傳。而宋代大儒出,性理之學偏及天下,雖道統無攸歸,但真宗賴以復興。降及明代又有羅教、黃天道等新興宗教崛起,倡導「無生老母」、「龍華三會」信仰,宏揚了大道精義,更為爾後天道普度收圓,奠定基礎。
迨至清順治年間,天時已至,元始天尊化身之黃德輝在江西廬山,受天命,遙接八祖,緒為第九代祖開創先天道。黃九祖融匯天命心法及新舊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及全真道「修煉金丹」教義為核心,融合新興宗教之「無生老母」及「龍華三會」教義,於康熙六年(一六六七)頌訂《禮本》《愿懺》、《雷唵經》等三經,作為闡道章本。黃九祖以前為「接緒道統」,祖派道脈在儒、佛、道三教,天道係教門中之真傳,在三教中遞傳。自黃九祖以降,係屬「開創道統」,乃為因應三期末劫,原人返本還原,所特設之授有無上法,專辦普渡收圓道門,而為天道道團結社之濫觴。
黃九祖掌道後,鑒於普度未能大開,道不輕傳,為配合當時的宗教情勢,採取了「明傳教,暗傳道」之方式,化度眾生。黃祖歷經數十年之風霜,開荒闡化鄱陽等地,門風鼎盛一時,惟自康熙中期歸後,其道漸呈式微之態勢。半世紀後,至乾隆年間,吳紫祥始出,受命為第十代祖,開道廣信府一帶,重振先天道脈。迄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歸空後,何若繼為第十一祖,續開道洪都(南昌),並將藥火傳齊。乾隆五十五年,何十一祖遭風考,充軍貴州龍里縣,大道始入黔省。嘉慶五年(一八○○)何祖歸西,袁志謙續任十二祖,至十五年(一八一○),由黔省入滇省,自此道雲南。
道光二年(一八二二),袁祖自雲南開道四川,次年,在成都設立西乾堂,以此為中心向各地開展道務。道光六年(一八二六),楊守一、徐吉南繼任第十三代祖,至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了道歸西,袁十二祖復出視事,惟以年邁難於任事,交地任陳彬代理,三年後陳彬遭風考充軍,袁祖無奈復出掌盤,稱退安老人。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袁祖歸西。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 老在湖北漢陽紫微壇設立雲城,以先天根基重派五行,彭依法、陳依精、安依成、林依秘、宋依道為內五行;李依微、余依元、朱依專、范依果、鄧依真為外五行;另取夏致溫、謝致良、黃致恭、張致儉、張致讓為五德。內五行總持壇事,外五行與五德為十地,分派各省傳道。至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乙巳,火行陳依精、木行安依成,土行宋土道在湖北漢陽捨身了道,十地亦頂劫,道場岌岌可危。風雨飄搖之際,幸賴彭德源(依法)臨危受命,出掌道盤。彭水祖掌道,重建道場,制定條規,嚴立佛綱,數年之後,頹廢之道場,乃再度復甦。咸豐八年(一八五八)十二月,水祖歸西,金秘祖(林芳華)接續之。金秘祖才高心細,仗義輸財,以普渡為心,以收圓為念,先天道大宏開,蓬勃景象再現。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金秘祖歸西,歸前將道盤交付其義女林素玉及林素陽掌理,並曉論西乾堂弟子嗣後「稱師不稱祖」,自此西乾道脈移轉。良以同治年間, 老已將十四代祖位秘授山西姚鶴天接掌,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姚祖始歸。
光緒三年(一八七七), 老降臨山東青州東震堂,敕令王覺一繼任十五代祖。王祖掌道後,奉命以真儒來闡揚先天道義,廢除了入道時「絕慾」規定,以較高層次的「理天法」取代「氣天法」,將先天道之「指出玄關」,改為「點開玄關」,又廢除了黃九祖開道以來所創的「九節內功」,不再修煉金丹,只教人格物致知、涵養心性,使天道之修持,由全真化轉趨儒教化。迄光緒十年(一八八四)王祖歸空時,其道已傳遍大江南北,其後由十六代祖劉清虛接掌道盤。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劉祖歸空,續由路中一掌道,稱十七代祖。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路祖歸空,由其妹路中節代掌道盤。至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始由張天然繼任十八代祖,辦理末後一著三曹普渡。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張祖歸空,續由孫慧明師母掌理道盤,辦理收圓大任。
三、一貫道的宗旨
一貫道的宗旨,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敬崇禮,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尊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賢,冀世界為大同。
四、一貫道的經典
一貫道經典分為「無字真理」及「有字真經」兩種。前者係由明師口授心印,不著文字,如黃九祖時傳授《九節內功口訣》,以及現代十八祖所傳之《五字真言》。後者係載於文字之經典,主要的如黃九祖時之《禮本》、《愿懺》、《雷唵經》,袁十二祖之《金不換》、《無欺老祖全書》、《萬年歸宗》;水法祖時之《歸原寶筏》、《三元條規》、《四大條規》、《十六條規》;金秘祖時之《太和堂書帖》、《喫緊銘箴》、《荐恩八則》;十五代祖王覺一之《大學解》、《中庸解》、《三易探原》、《一貫探原》、《理性釋疑》(以上五書合稱《理數合解》)、《祖師四十八訓》、《三教圓通》、《談真錄》、《歷年易理》;十七代祖路中一時之《初學須知》、《彌勒救苦真經》、《混元布袋真經》、《金公妙典》等;以及現代十八代祖張天然之《一貫道疑問解答》(後改編為《性理題釋》)、《暫定佛規》等。
五、一貫道的教義
理氣象三天論
宇宙間不外乎理、氣、象三者。理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為天地萬物之根源,《三易探原》有云:「無形之理;貫乎慾界、色界、無色界之中;上理河漢星斗,五行得之而順布;下理十殿諸司,九幽得之而秩序;中理山河大地,萬姓億兆,飛潛動植,世間有情、無情品類得之,而各得其所。此理又超乎慾界、色界、無色界而外,為無極理天、最上之理、無為真靈,人得之而終古逍遙,萬劫常存。理者,無所不理,各得其理,故謂之至理。此理即降衷之維皇、賦性之上天、無極之至真也;在慾界、色界、無色界之中,則不離乎氣,亦不雜乎氣;在慾界、色界、無色界之外,則委氣獨立。自子會開天,至戌亥二會,天地終窮之期,慾界、色界、無色界,咸歸無有,而此理復生天地。故中華尊稱之曰上帝;西域尊敬之曰天主;合而言之曰道,曰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萬物統體一真宰,物物各具一真宰,三教傳心,即傳此真宰之心也」。氣者,係屬太極,氣天也,為無極理天所化。其功用《中庸解》謂:「氣天上運星斗,下貫大地,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終始,流行不息,變而有常之天也」。氣天一名宗動天,《一貫探原》謂:「宗動天雖一氣渾圓,上貫星斗,下貫大地,中貫人物,屈伸往來,默運四時,終始萬類」。象者,象天也,係屬皇極,為太極氣天所化,即形形色色有實質可見的世界,在天為日月星辰,在地則山川動植礦。故,理為主宰,氣司流行運化,象係形象,乃顯示也。
理、氣二者,實乃經緯也。理主靜,常而不變;氣主動,變而有常;象則稟理氣而生者也。《一貫探原》曰:「理者不動天也,氣者宗動天也,理靜為經,氣動為緯;經者靜而不動,常而不變,故曰五常;緯者流行不息,變而有常,故曰五行。此兩者同塞宇宙,同貫萬物,同在無臭無聲之表,盡入不睹不聞之中,而有可道可名、不可道不可名之分。可道可名者,宗動之氣,流行不息,有跡可尋也。不可道不可名者,不動之理,靜而能應,神妙莫測也。」
天地一元十二會,六會開物,六會閉物,子會陽升,午會陰降,午會猶如一日之正午,子會猶如一日之半夜。子會為開物之始,午會為閉物之始。自子會至巳會,自無入有,由理入氣,由氣入象,亦即一本散萬殊。自午會至亥會,自有還無,由象入氣,由氣還理,即萬殊歸一本。所以,午會是一元之中極大的關鍵,氣數周流至此有極大的變化,地球文明的創造盡在午會之中。而自子會開天,丑會闢地,寅會生人,原靈自無極理天降世,亦必在午會中,開始返本原。故,《一貫探原》謂:「天地人物之性,子會入理,丑會入氣,寅會入象,歷卯辰巳六會,而萬象全矣。午會傳道,為自有還無之漸,故由象悟氣,自氣還理,此盡人合天,賢關聖域造詣之次第也。人之恆性,皆自無極理天而來,自理入氣,則拘於氣稟;自氣入象,則蔽於物欲,而來路迷矣,而自性昧矣!開天收天,維皇上帝之事也。……歷代諸聖,奉 上帝之命,降下塵寰,各立宗旨,教化愚蒙;如孔子以克己復禮立教;老子以歸根復命立教;釋迦以離一切相,一合理相立教。老曰,大道無形;孔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教究竟,皆教人由象返氣,自氣還理也。」
總之,理即道,係 無極老之佛性體。此理貫徹天地萬物,萬物統體一理,物物各具一理,故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物謂物理;賦與人謂之性理。氣即是太極陰陽,故謂之太極氣天。象係實質世界,故名之皇極象天。生的時候,係由理生氣,再由氣生象;壞的時候,象先毀,氣次,理則永恆不變。故,理為本體,氣、象為外用。
三期末劫
自開天闢地,以至天窮地盡,其間謂之一元。一元共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會。一會有一萬零八百年。每會因氣象之變遷,而有數期之劫運。現在午會告終,未會始起。自開天以來,共有六萬餘年,已有三期之分;第一期曰青陽期,應於伏羲時代,燃燈古佛掌天盤,有九劫;二期曰紅陽期,應於文王時代,釋迦牟尼佛掌天盤,有十八劫;第三期曰白陽期,應於午未交替,即民國時期,彌勒古佛掌天盤,有八十一劫,將度回九六原人。每期道劫並降,以渡善良之人,進入道中,惡孽之輩,打在劫內。溯自寅會生人,以至於今,眾原子生生死死,貪戀紅塵假景,迷失本來性靈,既不知從何而來,復不知尋路而歸,愈沈愈迷,愈迷愈壞,世風險詐,已達極點,因而釀成空前之大劫,故曰:三期末劫。(按,一元即地球之大冰河期)
三曹普度
夫道有隱有顯,因昔年時機未至,正在隱時,故知之者少,此時適值三期末會,故而大開普渡。現在之所以大開普渡者,皆因近年以來,世風衰微,人心不古,教化泯滅,道德墜落,競爭愈烈,惡化愈深,因而造成空前未有之浩劫。以故近年來,水火刀兵,瘟疫雜災,層見迭出,遍地皆是。此固劫數使然,實由惡氣所造,然而人不能盡惡,其有善根不昧者,決不玉石俱焚,故諸天仙佛神聖,慈悲為懷,哀懇 上帝垂慈降道,以渡善良。幸蒙 上帝恩准,方才降下此道,大開普渡,各處飛鸞宣化,神人相接,共闡大道。其目的不過借木筆沙盤,喚轉人心,消弭劫運,使善良同登覺路,早達彼岸,化娑婆為極樂,此乃仙佛救世之苦心,而降道普渡之由來也。
大道普渡性靈之範圍極廣;上可以渡河漢星斗,氣天諸仙;中可以渡人間芸芸眾生;下可以渡地府幽冥鬼魂,故謂之三曹普渡。
河漢星斗之普渡緣於過去修行之客,煉氣之士,而未遇上天開恩渡回,超入理天者,以及忠臣孝子、烈女節婦,死後豈能湮沒,雖可升為氣天仙,或為鬼中之神,然如不得天道,仍是難脫輪迴之苦,不能返本還原。現逢三期末劫,天道普渡,故氣天諸仙,常有隨神佛到壇,或到處顯化,找尋前世有緣之人,擔任引保,求得天道,返回理天,永脫輪迴,故河漢星斗之渡法,較人為繁難也。
至若下渡幽冥鬼魂,實因人生世上,孝悌為本,《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吾人果欲孝道無虧,生前固應竭盡孝敬之誠,死後尤須實行超拔亡靈之功,俾得永脫輪迴之苦,而享受理天之清福。凡為子孫者,若欲超拔九玄七祖,必須修道有恆,積功累德,對道有表白者,方能超拔!此可謂「一子入道,九祖光榮,一子成道,九祖超升。」
性理心法
心法係天人合一的橋樑,是超生了死之法,藉此方能斷輪迴,返本還原,故《性理題釋》謂:「若遇明師,直指大道,地府抽名,天堂掛號」。
往昔因天時未至,大道係屬單傳或寡傳。今因三期末劫,真道普傳, 上天為救渡原人,特令明師降世,傳授「關、印、訣」性理心法,指點吾人靈性之所在,及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明示性命雙修之法,果能依法勤修,以達內聖外王之境界,必可超脫生死,證果無極。
三教合一
三教原是一理所生,雖分門別戶,言論各有不同,然而究其實際,概屬一理。故,宋全真道王重陽云:「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又云:「三教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樹生三枝也」。是知三教俱是因時而設,應運而興,無非代天宣化,挽救人心,化惡為善,化莠為良而已。況道家以虛無為本,注重保養虛靈,返回無極;釋家以寂靜為根,注重返觀寂靜,滅除雜慾;儒家之明明德,注重私慾淨盡,天理純全。天理就是至善,亦可說是寂靜,寂靜便是無極,無極即是真理,三教宗派,皆由無極一理而生心。柤佛講萬法歸一,明心見性;道講抱元守一,修心煉性;儒講執中貫一,存心養性。雖三教之傳法不同,要皆以一為原,以心性為入手,自是由一理而化為三教,猶人之一身而分為精氣神焉。現在三教合一,乃收圓之象,猶之返本還原,俱為不昧之靈性,則又合為一也。
三教大道既以性理為宗旨,故其綱常倫理,均係性天中流露,性體既明,倫常不習自正,所謂明體達用,本固枝榮,自然之理也。惟今三教早已失其真傳,幾臨廢絕,故性理真傳,必須三教齊修,不偏不倚;行儒門之禮儀;用道教之功夫;守佛家之規戒,擷取三教之精華,方克有成。
一貫道在儀節上具顯著之儒教化,其科儀並無佛、道兩教那些敲打唸唱、畫符唸咒、驅邪祈福的科儀,毫無神秘色彩。就其服飾言,佛、道二教皆有其法服袈裟及道袍,天道則採中國傳統的禮服長袍、馬褂。就獻供禮言,則仿自祭孔及祭天地、祖先之儀式,莊嚴而隆重。其供桌佛燈之擺設更是儒教易理的推演,主燈象 老、性光,代表無極,左右兩燈代表太極陰陽兩儀,五色供 代表五行。就敬拜禮言,係遵中國古禮採燒香磕頭禮。復次,天道係俗家教團,道親不圓顱,不出家,在市井營生,與世俗無異,聖凡兼修,內聖外王,以儒教之綱常倫理,作為人處世之準則。
用道教功夫即守玄功夫,旨在修煉成三華聚頂、五氣朝元。三華者精氣神也,人身為爐,玄關為鼎,道家安爐立鼎,即是三華聚頂功夫,旨在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五氣朝元即修煉使五臟之氣,返回先天一 。吾道昔日因天時未至,僅指出玄關部位,未點開玄關,故傳授「九節內功」,以修煉金丹。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十五代祖王覺一掌道,天時已至,故傳授一指,點開玄關,即王祖所說的「一指禪」。其修煉功夫,即在求其放心,使私慾淨盡,天理流行。果能動靜坐臥常清靜,守住玄關,久之,精氣神自然合一,返回先天道體,至道必凝矣!
守佛家之規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食酒肉、不妄語。蓋人自無始以來,造罪無邊,四生六道輪迴不休,皆因殺、淫、邪等所引起,故佛家立此五戒,以做修持之開端,消極的要人遵守,做到諸惡莫作,進而能積極的眾善奉行。因為五戒是斷惡業,培善德之起點,為修行之基本戒律,故天道以為規戒。
行功論
一貫道行功分內功與外功兩方面。內功即格致誠正修身之功夫,亦即克己復禮、清心寡慾,求其放心之功夫。外功即要行濟人利物之事,要有拯災救世之心,要遵三教聖人之訓,竭力躬行實踐,凡印善書,立佛堂,廣勸化,多開荒,宣揚道義,啟發人智,化一人成道,功德實非淺辦,外功圓滿,內功隨之而圓。至於凡情上,濟急救難,賑災匡危,小則出資獨辦,大則集資共舉,要隨地隨人隨時隨事,多方而利導之。次與父言慈,與子言孝,與兄言友,與弟言恭,與夫婦言和睦,與朋友言信實,與官吏言忠正,化惡為善,化愚為賢,則為真功;不存沽名釣譽之心理,與無惡言厲色之表現,若沽名釣譽,無所謂功矣!若性躁氣憤而勸人,則非修道之人矣!
六、一貫道供奉的仙佛神聖
明明上帝:為三界十方之主宰,因其位居無極,而為開天闢地生人之道母,故又尊稱無極老。 無極老即儒教之維皇上帝;道教之瑤池金母;佛教之大日如來;明代新興宗教之無生老母或無極聖祖;基督教之上帝;回教之安拉。
天地君親師:係固有五恩之崇拜。
諸天神聖:泛指三界十方之仙佛聖真而言。
彌勒祖師:即彌勒佛。
南海古佛:即觀世音菩薩。
五教聖人:即五教教主──道教教主老子、儒教教主孔子、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基督教教主耶穌、回教教主穆罕莫德。五教聖人俱是奉天承運闡揚真道,因志教化濟一方。故;佛謂萬法歸一;道謂抱元守一;儒謂執中貫一;耶謂默視親一;回謂清真返一。雖其方法有別,但其究竟都是在講這個「一」即「道」字,故曰:「五教同源」,是以天道供奉五教聖人。
活佛師尊:即濟公活佛。
月慧菩薩:與濟公活佛,奉天命同掌道盤。
各位法律主:即關帝、呂祖、桓侯大帝、岳帝等等。
長生大帝:即南極仙翁。
灶君:即灶神。
金公祖師:即十七代祖路中一,今尊稱老祖師。
天然古佛:即師尊張天然。
中華聖母:即師母孫慧明。
鎮殿元帥:即張茂猛大帥,師尊之子,年少歸空,顯化助道有功,受封鎮殿元帥。
鎮殿將軍:即三天考試院長張茂田,又稱三天主考,一號呆叟,係師尊之子,年少歸天,顯化助道有功,上天封為鎮殿將軍。
教化菩薩:即雲遊姑娘,是雲字班第一位超拔的坤道氣天仙。
各位大仙:歷代忠烈節孝位列仙班者,以及近數十年來,在世修行功德圓滿,上天授有仙職者。
自己祖先:即道親家中的先人。
七、一貫道的職級
現代一貫道之職級係由路祖時期的祖師、領長、代表師、壇主、辦事員、道子諸級演變而來,計分下列各級:
祖師:係指師尊張天然及師母孫慧明而言。二位老人家奉天承運執掌道盤,辦理普度收圓。
道長:他們都是天道之元老,開闡數省,在道場中建立大功者,其職係由祖師所授,張祖掌道時封了八位道長──濟寧的張振忠、天津的胡桂金、劉夢榮、北平的張五福、濟南的徐衡甫及齊銘周、青島的董玉泉、南京的孫錫垚。此外,各省市總壇之負責人也有被道親尊奉為道長者,如上海總壇潘華齡及山西總壇薛洪等等。而昔日台灣的兩位老前人──張文運、韓雨霖亦被尊奉為道長,以作為精神領袖。
老前人:係資深之前人,他們都係年高德劭,貢獻道場多年,且有後學任前人者,如香港的王彰德(女),台灣的張文運、韓雨霖、何宗浩、張培成等等。
前人:係資深點傳師,他們均係開道一方,道親眾多,擁有多位以上點傳師之領導者。前人經祖師授權後,可就其准員額放命點傳師,但其上若有老前人者,往往由老前人親自授職。在習慣上,大陸來台開荒的點傳師都被稱為前人。亦有支線堂口道親多者,在開荒地區,擇資歷較深的點傳師,授為地方前人(一稱領導點傳師)者。
點傳師:即傳道師,代表祖師點道傳法。點傳師係「代表點傳師」之簡稱,昔日稱為代表師,民國二十五年之後,才改今名,現在通稱為經理。
壇主:又稱堂主,係佛堂之負責人。
講師:在佛堂擔任宣道之人員。依規定,擔任講師以上職務者,須立清口愿。
辦事員:在佛堂協辦道務之人員。
三才:扶鸞時用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之稱。扶乩者為天才,抄字者為地才,報字者稱為人才。擔任三才者須根基深厚,品性端正,情欲淡泊,主敬存誠者,始能任之,天才通常是擇幼童充任。
道親:即對同道之稱呼。
八、一貫道的師尊、師母
張祖奎生字光璧、道號天然,又號天然子,山東濟寧縣城外南鄉雙劉店人,係濟公佛化身,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農曆七月十九日降生。師尊生而異相,天資聰敏,秉性敦厚,出身修善、書香世家,父玉璽公(太師公),母喬太夫人(太師母)、夫人劉率真(劉師母)、妹金花(師姑)、女瑞珍(一名茂金,即師姊)、子英譽(一名茂明、孝騫,即師兄)。張祖早年耕讀;民國初年曾在北洋軍馬隊當兵,旋因父病危乃辭職,隨母操持家務;其後,復繼業於濟南光明德雜貨舖。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二十七歲時,適逢褚善老師(山東人)闡揚孔孟大道,乃虔心求道,嗣設堂並追隨開荒辦道,翌年,領天命為代表師。為超拔慈父,數年間度化六十四人,以孝心所感,終獲 上天恩准,並得老祖師嘉許與重用。民國九年(一九二○),褚老師歸空,再追隨路祖辦道,遂成其門下八大領袖之一。民國十九年(一九三○)農曆六月十五日,奉 天命為十八代祖,首開濟南,次化天津、青島、北平、西安等地。由華北繼而華東、華中、東北、西北、華南、西南,廣設法舟,度化眾生。承上天慈悲,諸天仙佛助化,至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抗戰勝利時,已將大道傳全國各地。
張祖為拯救原人,十餘年間風塵僕僕,走遍大江南北,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出生入死,受盡魔難,尤以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受官考,受禁近一年之久為最。惟一本活佛濟世之胸懷,以大無畏之精神,不屈不撓突破種種困境,以普化眾生出苦登彼岸為職志。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復受邀偕師母入川,在成都大展宗風,化度眾生。至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中秋節,功果圓滿,奉詔回天,享年五十九歲。 老敕封天然古佛。
孫師母諱素真字明善,道號慧明,山東單縣人,係月慧菩薩化身,生於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農曆八月二十八日。自幼穎悟,仁善好佛,並承庭訓,嫺淑貞靜。民國七年(一九一八)遇路祖傳授大道,乃投拜其門下,承褚代表師點化入道。悲願宏深,精進不懈,曾為老祖師管理文案,處事敬謹持慎,深受老祖師及老姑奶奶之讚譽。更由於慈心廣博,於單縣等地度化眾生無數,乃受命為代表師,後再晉任為領長,成為路祖十三大領袖之一。
標籤:
瀏覽次數:139    人氣指數:319    累積鼓勵: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朋友ㄉ健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大學八目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