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ne常常說喜歡家裡空間清爽.前幾篇日記也有提到我是每天做資源回收的人今天收到這文章和大家分享
用「捨的整理 術」,晉升人生勝利組》
不論是辦公桌、居家空間、時 間規劃,甚至是30年人生目標,所有的改善,其 實都可以只是舉手之勞,那就是先取捨後整理,這套整理魔法不只讓工作與生活煥然一新,更能看見自己人生 理想的模樣。
健康改善了,精神就會變好;效率增加了,事業就會走強;思緒清澈了, 心情就會愉快;身心靈都提升了,運勢當然也就正向翻轉。而所有的改善,其實都可以只是舉手之勞,那就是「整 理」。
根據台灣大學昆蟲系的研究指出
台灣地區住家,室內每公克灰塵中平均隱藏著2千~1萬隻塵?,引發氣喘、過敏 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與異位性皮膚炎等。其實只要把到處堆積的衣物、家飾、書本整理乾淨,就能一舉 除去數以百萬計的過敏原。
根據日本調查統計
一般上班族每天在辦公室找東西的時間高達40分鐘,一年約等於 浪費173小時在尋找上;如果回到家也是一樣,一年 就等於花上兩周在找東西;60年下來,兩年就白白浪 費了。只要把辦公桌與居家物品整理好,做到快速取用,你就比別人多兩年的人生可以發揮。
10年來台灣貧窮率從5.1%成長到7.7%
根據主計處2011年報告,老年族群 更是陷入貧窮高風險族群,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如何讓自己晚年富足?有句話說「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 裡」日本多摩大學教授告訴你,他如何透過想像未來,訂立年度計畫,從公司小職員轉身成為大學教授,達成30年富足人生。向上提升,就從重新整理你的時間規畫開始。
人 的運勢,來自於對環境的整理
正如日本知名風水師李家幽竹在《日經Associ?》2007年1月 《高速整理術》專題中所說「人的運勢,就來自於對環境的整理術」。她表示,萬物皆有壽命,新東西有著強大的 旺氣,但隨著時間流逝,旺氣逐漸散失,最終成為惡氣之物;所以放任自己在堆滿無用舊雜物的空間中生活,人生 的運勢自然會變得低下。李家強調,想要幸運就要懂整理,這正是召喚幸運的最基本動作。
「整理就能改變命運?怎麼可能這麼簡單?」會這樣問,或許是從小大 到,爸媽總是要求我們把東西收好,但東西變整齊了,好像也沒變得比較幸運。然而去年大賣百萬本的《怦然心動 的人生整理魔法》作者近藤麻里惠,以自己十數年的整理探索經驗,明白指出「因為大家原本以為的整理都做錯 了」,大家忙著把身邊的各種用品都收納整齊,以為這就是整理,但「收納根本不可能解決整理的問題。」
這項領悟,來自近藤某次苦惱地環視房間,明明雜誌收在雜誌架上、書本 放在彩色箱內、各種小物都用不同尺寸的隔版或小盒定位,各種東西都收納好了,但房間還是不整齊。在絕望中, 她試著重新審視那些收納物品,才驚覺裡面其實幾乎都是不需要的東西,「換言之,我做的不是整理,只是物品的 填裝作業,把不要的東西蓋上蓋子,裝作沒看見而已」。
整 理不是收納整齊,而是學會捨棄
近藤表示,把東西收起來,乍看會誤以為問題好像解決了,但當收納空間 填滿,環境又會亂成一團,就必須想辦法再次進行收納…於是陷入「不斷 整理但始終整理不好」的惡性循環中。
這點,正是許多人對「整理」兩個字的既定印象,也是從小到大一聽到爸 媽說「趕快去收房間」就頭大的原因,因為那是永遠的徒勞無功,當然也無法改變自己的運勢。
「整理,首先要從丟東西開始」近藤表示,沒有先進行取捨的整理,其實 等於讓自己生活在倉庫中,只是不時把東西搬來搬去而已,還是徒留一堆晦氣的無用之物。反之透過鑑別需要、剔 除無用,一旦一口氣整理完,你便會戲劇性地看見,只留下必要物品的空間,居然可以變得這麼清爽,更重要的 是,你將從這一刻起踏入「整理的終點」,不只生活環境再也不會變亂,更能看見自己人生理想的模樣。
這是因為透過捨棄的過程,你已經將所有不需要的東西趕出身邊;換句話 說,只有對現在的自己來說,最必要、最適合,仍舊存有價值的物品,才會被留在這個空間中。當一個人不會胡亂 堆積物品,也會經常更換必要的物品,空間中自然不會散落任何雜物,根本不需要任何高明的收納技巧,就能維持 環境的整潔。如此一來,整理不單簡單到只剩下「用完把東西歸位」而已,零雜物的清爽人生,正蓄勢待發接收更 多好運。
從 決定留下什麼,察覺人生的理想
這個從「收納」到「捨棄」的整理思維轉變,正是目前日本最主流的「捨 的整理術」。這個概念,是由以「斷捨離」一詞獲得日本2010年流行語大賞的 《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所帶動。「斷捨離」 分別代表「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及「脫離對物品的執著」3件事,藉由不斷捨棄不符合現有需要的物品,找 回清爽而真實的人生。
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要做好取捨,一個人必須先建立「丟棄的準則」; 而這個準則該怎麼決定,完全來自「自己對人生的期望」。山下強調,整理時所要選擇的,其實不是「要丟掉的東 西」,而是「要留下的東西」,「但判斷一件物品是否適合當下的我,這件事不了解自己的話根本做不到」。
擁有哪些東西,其實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若看不清哪些東西才是自己 需要或追求的,就會在不安與執著中,把東西乾脆都留在身邊以防萬一,於是不知不覺間讓自己在物質或精神上, 都被雜物淹沒。而透過丟棄,正是提供自己一個自我診斷的機會。
山下表示,取捨物品時最重要的依據,就是「需要、適合又愉快」,近藤 則用「觸摸時會不會有怦然心動的感覺」來形容,透過真心面對自己「擁有一件東西的理由」,看見其中是否隱藏 了愚蠢、糊塗或缺點。例如因為愛面子而買了完全不適合自己的衣服、貪戀一瞬間虛榮而買下的包包,如今這些東 西都束之高閣,成為不需要、不適合又不愉快的物品了。唯有察覺這些物品背後所隱藏的情緒,才有機會建立正確 的取捨之道;而領悟之後,就等於斷絕了某一項執著或不安,進而讓理想的自己逐漸浮現。
從 整理物品出發,找回生活掌控權
一旦因此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取捨標準」,不只是對於物品,對於人生中 其他有形或無形的事物,也都能做出更果決的判斷。正如《大整理術》作者戶健司所說,要善 盡整理之功,最先要做的,其實是整理思緒,了解自己對於生活中的每一項投入,到底是認真的想要,還是只是隨 便想想,明辨兩者的差異,才能分辨專注在哪些事情上才能實現理想,哪些又是沒有意義的人生虛耗。
然而要理解自己、確認目標,從來就不容易,因此戶健司建議,不妨從最具 體明確的物品開始,在取捨之間一步一步了解自己,有了比較明確的想法,再擴及無形的資源,例如對資訊的吸收 和對時間的安排。一旦能夠持續進行這些整理工作,必定會對自己理想中未來的樣子日趨明確,進而找到正確的努 力之道,減少不必要的冤枉路,早別人一步達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