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38812
 心之彼岸(請留足跡)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耳聰目明法)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是否也要考證照才能當家長呢?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神話故事-藥王孫思邈的傳說!
作者: 心之彼岸(請留足跡) 日期: 2010.12.31  天氣:  心情:

從小很喜歡看神話故事, 封神榜, 西遊記, 濟公傳 ...  
連地獄遊記都看過了~

我覺得, 小朋友就是喜歡聽故事,
透過故事的內容來闡述正確的價值觀念,
效果絕對遠遠大於說教的方式~ 

關於中國有名的神醫, 也有很多的流傳
昨天記錄了孫思邈的養生13法,
所以又找了關於孫思邈的生平與神話故事來分享~

神傳中醫 ─ 孫思邈的傳說


中醫,尤其是中國古代的中醫,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它的精髓,更不知道幾千年前的人是如何獲得這樣神奇的知識的。很多流傳下來的故事,透露了一個人神共存的輝煌歷史,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卻已經成了神話傳說。


《列仙全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孫思邈是華原人。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能夠日誦千文。當時獨孤信感嘆說:“這是一個聖童啊,可惜天分過高,恐怕難於在這個塵世間有所為。”


孫思邈長大之後,喜歡讀道家老子的書。周宣帝的時候,時局動盪,他隱居在太白山學道,煉氣養神,洞曉天文推理,精通醫藥,暗中做了不少善事。


有一次他見到一條“小蛇”為牧童所傷,正在出血。他脫下自己的衣服贖出“小蛇”,在傷口處敷上藥,將它放回草叢中。


過了十幾天出門,碰到一個身穿白衣的英俊少年騎馬經過。這個少年跳下馬背拜謝孫思邈說:“謝謝您救了我的弟弟。”孫思邈很驚訝,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少年於是又盛情邀請孫思邈到家中做客。


他將馬讓給孫思邈騎,自己牽著馬幾乎象足不沾地一樣地飛。轉眼就到了一處城郭,裡面花木盛開,房舍金碧輝煌,一派王家氣派。少年邀請孫思邈進門,一身著紅衣、頭戴小帽的人,身後跟著很多侍從,笑容滿面地迎了上來。


他向孫思邈再三道謝說:“承蒙您的重恩,所以特意派兒子去請您。”他回過頭指著一身穿青衣的小男孩說:“前幾天他獨自出門,被牧童所傷,幸虧您脫衣贖救才有今日。”於是讓青衣男孩拜謝孫思邈。孫思邈這才想起前些日子脫衣救小蛇的事情。他偷偷地問旁邊的人這裡是哪裡,那人告訴他:“這是涇陽水府。”原來他救的不是什麼“小蛇”,而是龍王的兒子。


紅衣龍王安排設宴款待孫思邈。這樣過了三天,龍王又送他很多珠寶彩緞。孫思邈堅決不肯接受。龍王於是令自己的兒子取來龍宮奇方三十首送給孫思邈。臨別時他對孫思邈說:“這些藥方可以幫助您濟世救人。”就這樣龍王安排人馬送孫思邈回家了。


孫思邈使用這些藥方後,發現它們確實靈驗。於是他將這些藥方寫入了《千金方》中。後人視《千金方》為一部奇書,原來這些藥方來源於仙人,靈驗也就不足為奇了。


隋文帝聽說了孫思邈的名聲後,徵召他做官,他卻推辭了。他曾經私下地對人說:“再過五十年,會有聖人出現,我到時候會幫助聖人救助百姓。”


後來唐太宗徵召他,他於是到了京城。唐太宗看到他年輕的面容非常驚訝,說:“我聽說有道之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原來修道的說法,真有其事呀。”


永徽三年,孫思邈已經有一百多歲了。有一天他沐浴之後,穿好衣冠,對自己的子孫說:“我今天要離開這裡去遊無何有之鄉去了。”沒有多久,孫思邈就死了。可是他的屍身過了一個多月還是面色紅潤。到放入棺材下葬的時候,卻發現棺材中僅僅剩下衣服了。


唐玄宗避難蜀中的時候,有一天夢到孫思邈向他要武都雄黃,於是命人帶著十斤雄黃送上峨眉山頂。使者上山上了一半的時候,看到一個人鬚髮皆白,頭戴方巾,身穿布衣,身後兩個青衣童子。那人指著一塊大磐石說:“你可以把藥放在這裡。石頭上是寫給皇上的謝表。”


使者一看,上面果然有一百來個大字。使者於是逐字抄寫下來,他一邊抄,石頭上的字隨著他抄寫一個字一個字地消失了。抄寫完一看,石頭上一個字都沒有了。轉眼間一股白氣升起,連人帶藥都不見了。


中醫源於中國古老的修煉。中國古代的修煉人通過自身的修煉,給人類留下了輝煌的文化。脫開修煉是永遠也無法理解和明白中國古代的科技和歷史的。


(資料來源:《列仙全傳》)


孫思邈介紹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藥王」。


他從小勤奮好學,七歲讀書,每日背一千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二十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莊、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唐兩代帝王屢次請他做官,他都「固辭不受」,而立志學醫,他的這種認識,是從切身體驗中得來的。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藥之資,罄盡家產」。


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藥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分醫學總論、婦人、少小嬰孺、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臟、癰疽、解毒、備急諸方、食治、平脈、針灸等,共計二百三十二門,收方五千三百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首創「複方」。《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複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這是孫思邈對醫學的重大建樹,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書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輔相濟,羽翼雙飛的意思。此書共三十卷,其中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首載藥物八百餘種。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系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宋代郭思高度評價《千金方》,說:「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千金寶要》)。清代醫學家徐大椿也認為該書「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這書不僅在國內受歡迎,而且還影響到國外,如朝鮮、日本。公元六O八年,日本來中國學醫的醫生,就把《千金方》等方帶回日本,對日本的漢醫影響深遠。


由於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腳氣病是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這種病多少年來折磨著江南一帶群眾。


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提出一個有奇效而又簡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細辛、犀角、蓖麻葉、蜀椒、防風、吳茱萸等含有維生素B1的藥物來治療,用含有維生素B1的穀皮(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這在世界醫學史也是非常先進的。歐洲於公元一千六百四十二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並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孫思邈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癒」。


他本人用藥、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趕救」。


一次,他在路上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


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紮了一針,不一會,產婦就甦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讚他的醫術高明。《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本草蒙筌》)。


孫思邈在生之年為醫藥事業作了那麼多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他的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跡,如「藥王廟」、「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藥池」等。這也說明歷代人民對他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標籤:
瀏覽次數:243    人氣指數:2643    累積鼓勵:1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孫思邈養生十三法(耳聰目明法)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是否也要考證照才能當家長呢?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1-03 21:09
她, 58歲,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