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環境方面,香港人(或者普遍的中國人)過份重視物質、實用主義、名望面子、視金錢為衡量人類價值的最高標準,這種觀念自小由家長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授與下一代,形成一個社會教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此外,香港的新生代普遍在物質豐裕的環境之下生活,凡事向錢看、向名牌看、向現實看,以及驕生慣養的性格當然比較普遍。
上述的社會環境,大致上會影響新一代的香港人(或者普遍的中國人),為港女(或者台妹)的出現打好基礎,但卻不是造成港女(或者台妹)現象的獨特因素。香港兼備中西、包含傳統和現代的特性,才是港女現象的重要原因。試想香港的女權日漲、女性學歷地位日高,但那些「男主外、女主內」、「丈夫要比妻子能幹有錢」、「女人是弱者」等的陳舊觀念仍然根深柢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強者不再是力大如牛、驍勇善戰的人,而是壟斷財富的人,在香港這個大市場之中,每個人都是一件商品,商品就要靠包裝,包裝就要靠外表,而女性以外表為武器的手段比男性優勝多了,更兼會考制度偏向背誦,醫學亦證明了男性的學習潛能發展比女性遲,香港女人自小就能以較大優勢進入較好的中學,透過考試制度,進入大學,再藉外表的優勢,在社會上難免有不少甜頭。
可惜地位提高的同時,心態卻沒有改變,仍舊保留某些傳統男女關係的思想,展開了一場「不完整的性別革命」。儘管一些傳統思想如「男主外、女主內」不利於女性的事業發展,但在利己主義和傳統「被壓逼」的心態驅使下,加上女性的實力早已和男性看齊,所以她們絕對有動機和能力去打破這些傳統思想,但這場打破傳統的革命是不完全的。從報章得知,不少婚姻介紹所均稱香港女士「高竇」,但「丈夫要比妻子能幹有錢」、「老公養老婆」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中國從古到今,這些擇偶思想並沒有出現大亂子,但如今不少香港女性已經躋身中上收入的一群,「往上找」所得的選擇恐怕不多了,加上害怕「姊弟戀」、「煲老藕」等的傳統標籤,對這班女性而言可算是「雪中送屎」了。但另一方面,男性漸漸失去競爭上的優勢,卻被自找的心魔賦予「強者」一角,他們「往下找」的傳統意識仍十分明顯,香港男性或許可以慶幸下面有祖國的佳麗「任君選擇」,但港女的出現不是DNA出錯,而是制度和環境的結果,因此國內的女士來港後漸漸「港女化」亦不足為奇。
遲鈍的社會和制度、將滅不滅的觀念、短視功利的心態,造成了港男幻覺下的港女性格上的偏差,明明自己不是窮人和弱者,卻打著「男人要照顧和遷就女人」的旗號為自己牟取短暫的利益,食飯要男方結賬,禮物要男方送,座位要男方讓,手袋要男方提,更偷換「紳士風度」等概念為己所用,或者是捕風捉影,自己塑造一個被剝奪的形象去爭取自身利益,而不是爭取真正的兩性平等。
這種社會、觀念、心態上的局面,除了體現於上面提及的法律和教育制度,還見證於男女關係中的核心---擇偶標準,網上有一篇評價甚高的文章,名為《港女都是高質素》,探討了現代香港判別女性質素的標準是何其模糊,但判別男性質素的標準卻是何其清晰,一切都是錢和地位 (外形是bonus)!但從古到今,中國傳統的標準無論對男對女都是清晰的,女人要守婦道、溫柔賢淑、持家有道,不能達到要求的女人可能被休,但這些標準如今已被實力強橫的香港女人一一破滅,就算不能全面破滅,她們也絕對不會再承認這些標準,今時今日如果有人說女人應該賢淑矜持,一定會被港女炮轟「性別歧視」、「大男人」、「落後無知」,但女人說男人應該有錢、有樓、有車,則即使是男人,心裡亦會認同。因此女人在港男矛盾心理下根本沒有低質素,因為連一個判別質素的標準都沒有。
在這種霸權之下,某些男性只好在隱蔽的網上世界,義憤填膺地重新建構那些判別香港女性的新標準,但由於「不完整的性別革命」所造成的尷尬,所以香港女人既不能像北歐般重整男女的角色定位 (如甚多男性選擇在家中湊仔)、又不能像歐美般邁向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男女地位較平等,不利用性別來牟取小利)、也不能回到傳統的男女觀念,導致四不像的局面,香港社會不能正面地定出判別女性的標準,只好從反面入手,暗裡說盡這些女人的不是,作為對現有情況的發洩和不滿 (在香港,女人批評和品評男人是十分大膽和堂而皇之的,如《香港先生》口號「男人價值由女人話事」,全女班觀眾和評判,全場尖叫,場面意淫,電視劇《女人唔易做》亦直罵臭男人。相反男人品評女人,絕對不敢光明正大地講,試用《香港小姐》和電視劇《男人之苦》與前兩者比較,便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