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4,17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2026735
愛吃羊肉爐~孟佳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鮪魚罐頭有含重金屬嗎?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避開糖尿病危險因子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40歲以上1天不要超過1顆雞蛋
作者:
愛吃羊肉爐~孟佳
日期: 2019.08.08 天氣:
心情:
40歲以上一天不要吃超過1顆雞蛋?第一個飲食習慣的主角,就是雞蛋。
積極的在每天的飲食生活中加入雞蛋吧。比如說,原本早上習慣吃1顆荷包蛋,之後就改吃2顆……這就能成為遠離失智症的飲食習慣。
不過,我想也許有人對一天吃多顆蛋感到抗拒。因為,雞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高膽固醇的代表食品,背負著「不可以吃太多」的莫須有罪名,搞得人見人怕。
事實上,我們都曾聽過以下的建議:四十歲以上的人「為了健康,一天不要吃超過一顆雞蛋」。因為過去我們總認為,高膽固醇食品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值,是血管阻塞相關疾病的成因之一。
但近年的研究發現,沒有臨床數據顯示膽固醇攝取量,與血液中的膽固醇值有因果關係。全世界的飲食指南,都朝向取消藉由食品攝取膽固醇的限制。
日本也一樣,在201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中,把關於膽固醇的項目改成「膽固醇的攝取量應盡量減低,但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應設定多少目標量,因此不設定」,取消了原本一天限制吃一顆雞蛋的目標量。一般也不再認為雞蛋的攝取量與血管阻塞相關疾病有關。
為什麼吃雞蛋可以遠離失智症,有兩個理由。因為它的蛋白質含量高,而且是蛋白質價滿分的食品。
我們的身體,特別是血管與肌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而蛋白質是由20種胺基酸構成。換句話說,想要維持健康的身體,就不能缺少蛋白質,而蛋白質又是由胺基酸組成。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飲食容易偏向以味噌湯、醃漬物、燉煮蔬菜等粗略飲食為中心。這種樸素的餐點又給人一種低卡路里、健康的印象。
但這麼一來,為了維持健康身體所需的蛋白質就遠遠不足。實際上,我曾詢問健康又精力充沛的高齡者「喜歡吃什麼」,他們的回答幾乎都是「肉」、「魚」。針對百歲以上人瑞的飲食習慣調查也顯示,這些人瑞每天吃的食物都包含肉、魚、牛奶、雞蛋。他們年輕又有活力的背後原因,就來自攝取優質蛋白質的飲食。
順帶一提,豆腐與納豆等大豆製品也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但植物性蛋白質缺少一部分必需胺基酸。
所謂的必需胺基酸,是指組成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中,有9種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必須從食物攝取的胺基酸。
在顯示含有多少必需胺基酸含量的蛋白質價指標中,雞蛋是唯一獲得滿分的食品。
所謂的蛋白質價,是表示蛋白質營養價值的指數。以某食品是否包含人體無法製造的九種必需胺基酸為基準,來判定它的營養價值。如果缺少某一種必需胺基酸,整體的指數就會變低。雞蛋的必需胺基酸組成相當理想,所以用它作為基準值100,藉此表示其他食品的蛋白質價(參考下表)。雞蛋和其他動物性食品相比,蛋白質價較高,可說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
各種食品的蛋白質價,其中雞蛋最高
食品名 蛋白質價 含量(每100公克中的克數)
雞蛋 100 12.7
秋刀魚 96 20
豬肉 90 13.4
雞肉 87 21
牛肉 80 19.3
牛奶 74 2.9
鮭魚 66 20
大豆 56 34.3
納豆 55 16.5
蠶豆 55 7
馬鈴薯 48 1.9
玉米榖片 16 9
而且,雞蛋烹調起來比肉類、魚類簡單,很輕鬆就能吃到。
「人到了中、高年,飲食習慣應要改成以蔬菜為主的粗食,對健康有益」,我建議大家應捨棄以上的常識,重建重視蛋白質價的新飲食習慣。想要活得健康,就需要許多營養素。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肌肉量會逐漸減少,所以應比年輕時更重視每天的營養攝取。
雞蛋除了含有必需胺基酸之外,還含有一般認為有預防失智症效果的不飽和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以及α-亞麻酸。而且,不管是生的或煮熟的,都不會損及它的營養價值。強力推薦大家養成在飲食中加顆蛋的習慣。
標籤:
瀏覽次數:
47
人氣指數:
247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鮪魚罐頭有含重金屬嗎?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避開糖尿病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