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是當今許多孩子生活寫照。
長輩過度呵護,
卻可能養成孩子好逸惡勞的習性。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
花費了四十年時間,
以二百五十多名波士頓少年為研究對象,
發現從小愛勞動、能做事的孩子,
成年後與群眾保持良好關係的,
比不愛勞動的孩子多二倍、
收入多五倍、失業少十六倍,
健康狀況也好得多。
因為勞動能使孩子獲得各種能力,
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
所以生活過得美滿充實。
心理學家研究,親子間的糾紛,
大多源於子女過分依賴父母,
從小習慣於大小事都靠父母的孩子,
成人後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較差,
遇事總是指望父母。
有些孩子很少考慮自己
能為父母做什麼,
他們把父母為他們付出的
艱辛勞動看作理所當然,
一旦父母失去了自理能力或勞動能力,
這些孩子很少會盡起碼的孝道。 一點一滴的生活教育,
成就孩子良好品行。
給孩子服務家庭的機會,
分配給孩子倒垃圾、掃地等家務,
在做事的過程中
體會父母持家的辛勞。
「關愛和體貼父母,
可能始於給父母倒一杯水;
培養井井有條的好習慣,
或許就源於整理自己的房間」,
讓孩子參與做家事,
是培養孩子自立利人的能力與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