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39666
 中古好男人 廚師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心靜靈淨-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矛盾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蟹趣三疊』-轉
作者: 中古好男人 廚師 日期: 2010.05.11  天氣:  心情:

【一】 楔言

人類在其一生之中,必有許多值得回憶的事物。所謂:「在山吃山,靠水吃水」。個人除與後龍溪結下不解之緣外,松山五分埔的中陂溪、新莊的大漢溪、南港的玉成溪等等,都曾瓜分了我的成長回憶。

  而在這長串的回憶裡,捕捉螃蟹的記憶歷久彌新,令人難忘。尤其每年十月小陽春之後,秋老虎早已回到老窩。這種天時,正是螃蟹膏黃滿盈,凝脂溢香,讓人食指大動的時候了。

  有關螃蟹的來源,實在懶得再去查考。但知牠螯腳崢嶸奇貌不揚,而且還是饕餮雅士為之瘋狂的嗜物。

  古人講究持螯賞菊,花前對酌。然而,今人卻因工商忙碌,早已失去了這份雅興。值此螃蟹應時之際,紅男綠女成群結隊齊往蟹家穿限。待那玉盤紅灩的螃蟹上桌,早就顧不得紳仕淑女的體面。人手一隻用力掰開,接著喀滋喀滋的吮嚼,叫人誤以為走錯地方。

  斯文人吃蟹溫吞斯文,首先扯去蟹螯蟹腳和蟹臍蓋,順著臍口剝開蟹斗。然後用筷尖挾膏黃送入口中,細細品其鮮香,再讓它慢慢滑下食道。更有雅士邊吃邊品頭論足一番,間或啜口小酒,舌轉咕嘟下喉,嘖嘖稱讚螃蟹肉香味美。

  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那些所謂的吃家,吮吸蟹膏意猶未盡,硬將老酒倒進蟹斗內,攪拌後入腹這才甘心。旁座若有講求衛生者,一定看不慣他們的吃法。若是饕客見怪不怪,反會認為此君吃法真有一套。您說,世間還有比這更鮮的事嗎?

  吃蟹時還有一件令人費解之事,為何蟹腮不能下肚?

  蟹斗揭開後,進入眼簾的是兩排整齊的海綿條狀物,那就是常說的蟹腮。大人時常警告小孩,吃了蟹腮會肚疼,要不就說吃了會耳聾。然而,時至今日仍然不明其因,僅知蟹腮入口形同嚼海綿,即使大人不禁誰也不會吃它。

  吃完蟹斗上的膏黃,並已去除蟹腮之後,蟹身中央出現一條凹溝。食者只需雙手輕掰,蟹體立即分成兩半。雅士吃相優雅,他們利用輕巧工具敲殼取肉慢慢品味。饕客吃法粗獷,嘩啦吮吸然後整體丟入口中,「喀滋喀滋」猛嚼一頓,一傢伙連殼帶屑全部送進胃囊。這種吃法粗狂帶點豪邁,但其吃相難登大雅之堂。

  螃蟹味雖美但冷胃,那怕食者身子再壯,多吃容易使人腹痛。因此享用之時,務必用辛辣或薑片幫襯,能伴烈酒也是不錯。縱然有此佐伴,仍有食客抵擋不了蟹寒。

  故鄉有位彭姓青年,自幼嗜蟹如命,並常自比「李百蟹」。他吃螃蟹連腳帶爪囫圇吞棗,就連帶毛的雙螯他也不放過。鄉中長老勸他吃法收斂些,奈何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結果在他在卅盛年,一夜蟹寒毒發硬將他的生命奪走。年輕有為之年紀卻因蟹寒喪命,讓人聽了不禁為之扼腕!

* * * *

  【二】 捉蟹

  螃蟹美味無窮令人嚮往,可是捉蟹好像蠻有學問的樣子。門外漢瀕臨水涯,若是不懂一套捉法,鐵定它只有望水興嘆之份。個人從小隨著家遷南徙北,幸運的是每到一地,都有那麼一條小溪供我流連。也正因為如此,從小我就練成一套摸螺捉蟹的小功夫。對於溪蟹、河蟹、海蟹或岩蟹沙蟹,不但吃過而且還會捕捉它們。要不相信,就讓我來說說它們的故事吧。

  首先就以河蟹做開場:從松山的五指山腳,有道排水溝約六尺寬,但不知它有多長?僅知它蜿蜒穿過五分埔盆地,緩緩細流至玉成橋下注入基隆河。不過這份流程圖,僅憑個人腦海的想像而已。

  這條排水溝內盛產水草,並還住著許多水族在此繁衍。家家孩童每逢假日喜歡聚會於此,撈水草餵雞鴨或乘機玩玩水。排水溝的螃蟹一族,上游分布以毛蟹居多。流至玉成橋底,則以毛蟹與紅管獅混居。迨至基隆河與排水溝交會口以下,全都是紅管獅天下。紅管獅是河蟹一種,它的整身紅色螯無毛故被稱此名。這種蟹體小型殼硬肉又少,所以沒人去理牠們。

  排水溝的兩岸,是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溝水早晚各有一次退潮時間,每次退潮溝水只剩三分之一。退潮後的溝壁出現許多大小的洞口,每個洞都有一隻螃蟹進駐。太陽出來溫度昇高,螃蟹就爬出壁洞,伏於洞口曬太陽。

  孩子好奇心特重,當他們看見洞口有螃蟹,先是睜大眼睛盯著牠內心怦然,接著雙手發癢,恨不得立刻將牠抓在手上玩耍。禁不了誘惑,已有幾個大孩先下水捉拿。不一會,每人手抓一隻螃蟹在呼喊。但見牠們個個八爪臨空亂揚,雙螯左右亂擺,企圖用螯夾住孩童的小手。可惜雙螯的活動範圍不夠,舞動半天依舊徒勞無功。

  站在溝旁觀看的孩童們,被這場人蟹鬥智的遊戲所吸引,大家的情緒興奮到極點。我在一旁也受到感染,不知不覺也跟著他們手舞足蹈起來。旁觀的孩子終於按捺不住,相繼的下水摸索壁洞。我也不落人跟著後下水,奈何笨手笨腳,摸個半天不但沒抓到半隻,反把衣服弄得污泥滿身。

  稍停溝水漫漲昇高,眼看已沒希望,我只好帶著羞躁臉色爬上溝岸。這就是我和螃蟹的第一次接觸,儘管沒有收獲,但印象非常深刻。爬上溝岸被笑難免,可是心情舒暢難以形容。我一手提撂著髒衣服,跟著伙伴們一路笑鬧著回家。

* * * *

  第一次捉蟹毫無收獲,可是對此次的經驗銘記於懷。就是在睡夢中,我也經常的夢見自己,抓到大串螃蟹樂得不知所措的情境。然而樂歸樂,事實還是事實,老是空想還是蠻傷腦筋的。

  俗話說得好,「有夢想才會有理想。」我的捉蟹夢天天做不停。直到被日本人抓去當軍伕的么叔從海南島回來,我的捉蟹夢終於實現啦。

  圓夢那天恰巧是個星期天,爸媽結伴上山砍柴,我和么叔負責看家。叔侄二人閒極無聊,矮櫥裡的米酒,早已被叔叔喝得點滴不剩。他滿口酒氣要我帶他出去走走,我怕他發酒瘋吵到別人,所以提議去排水溝抓螃蟹。

  么叔從小就嗜蟹如命,我的提議立即獲得他的同意。他一直催促即刻成行,我拗不過他,只好拿出水桶和斗笠,並還取出袖套,各自穿章完畢隨即往排水溝方向殺過去。

  兩人走至水邊,眼看著溝水滿滿大失所望。但么叔並不打算就此退堂,他脫去長褲和外衣,走下水去試一試深度。幸好溝水只淹及他的腿臂,俯身伸手摸到溝壁水不及身。或許水溫很低,么叔連打寒噤嘴巴噓噓出聲。

  不久適應水溫之後,叔叔就用雙手沿著溝壁摸索。他逆水摸往水溝頭方向,走約五六步遠,他的右手高舉出水。可不是嗎!一隻巴掌大的螃蟹正在他手中張爪舞螯。「呀呵!」我興奮的叫著,立刻將水桶送過去接牠。這時叔叔用力折下一螯,將它插入蟹臍內。么叔說,這樣可以防止螃蟹逃走。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在溝邊已逗留了一個多小時。么叔在水中顫抖不停,我看收獲已超過半桶,所以要求叔叔上岸回家。么叔戀戀不捨,經我一催再催,他才心不甘情不願的爬上溝岸,捉蟹節目至此結束。

  回家路上,么叔得意洋洋走在前面,我提水桶跟在後頭。由於收成不惡,我的雙手提得又酸又麻。要不是么叔半路接手,我真擔心還沒到家我的手就脫節了。這一路走著,叔叔一邊和熟人打招呼,一邊還不厭其煩的將捉蟹要領傳授給我。

* * * *

  么叔說:「捉螃蟹就像捉兔子,捕蟹人一定先將牠的藏洞弄清楚。」他抽了一口煙繼續說:「河蟹的藏洞,因其個體大小而各異。有些藏身於『一』型洞內,有藏於『T』型洞,也有藏在『L』型洞中。」

  么叔更進一步解釋,他說,不論牠藏身在哪型洞內,牠的逃逸洞口一定兩個以上。因此,當你摸到一個洞時,切忌立即伸手入洞。如果冒失深入,螃蟹必自另口溜走。最佳辦法是空餘那手自反向摸,摸著洞口雙手做摟狀從兩洞往內擠,再狡猾的螃蟹也會走投無路。      通常第三個洞屬緊急口,它較蟹體小,必須力撞才可通過。螃蟹本身又極敏感,當捉者的手入洞引起水的波動,牠立即往另洞走。不過這時捉者雙手往內擠,所以牠往緊急口去。倒楣牠沒衝出去而卡住,捉者不費吹灰之力就將牠手到擒來。

  么叔說:有時你摸到的洞往地底走,這種洞多半是絕洞無出口,它不一定是螃蟹洞。不過,當螃蟹在洞外受到突襲或威脅時,匆忙中常會竄入其中暫躲。想抓牠非常簡單,捉者只需用手衝水入內數下,然後將手掌扠候在洞口,不用多久螃蟹就自動爬出受逮。

  么叔頗有語言天份,被徵伕去南洋之前,曾在遠洋船上當輪機員。長年在海外漂泊的他,鄉音已改很多。在他的言談之中經常夾著外語,講話速度又快,時而英語時又夾句日語。因此,他在傳授捉蟹方法時,有很多地方我竟有聽沒有懂。幸好他邊說邊動作,加上我的揣摩大意,這才馬馬虎虎的搞懂其意思。

  自從獲得么叔的口授捉蟹法之後,我的捉獲量成為群童之冠。同伴苦求我教他們,我毫無保留的傳授他們。可是奇怪得很,不知是我講的不好?還是他們的天份不佳?每回下水捉蟹,他們的收獲總不如理想。

* * * *

  台灣的河蟹分佈極廣,但以山坑河海的交界處佔多數,這可能與牠們的傳宗接代有所關連。牠們在產卵期間,必須逆流而上躲避天敵。成長過程中,又得潛深洞穴逃開人禍。因此牠的一生,注定要過著逆河入海的流浪生涯。

  台灣的溪河東向西流皆有之,河蟹大多產於平坦的河流。溪蟹則不然,牠們難得群居。由於牠的族群極為分散,大部潛伏再溪流的大石下,晚間才出來沿著溪流走勢覓食。

  如果刻意要將溪蟹分類,牠可分石溪蟹與沙溪蟹二類。石溪蟹個體碩壯,外相生猛,尤其那對巨螯堅強有力,不小心被牠夾住,包您會痛得眼淚直流。倒楣的話,手指還會被箝得皮破血流呢。聽大人說,個體如碗大的公蟹,還曾箝斷過人類的手指哩!不過這只是傳說罷了,從小至今我還未見過這種鮮事。

  沙溪之蟹可能因掩蔽地方少,生存條件和能力較差,所以,牠們的個體鮮少有大個兒。沙溪蟹膽子小,一遇警訊馬上就一溜煙逃走。或許因牠族類不繁,因此,只要談到溪蟹多半是以石溪蟹為代表。

  小學三年級,我住在外婆家借讀於銅鑼國校。外婆家鄰近溪流,竹籬茅簷田土磚牆,外觀不是好看,可是冬暖夏涼使人喜歡。茅屋前面正是後龍溪的中段,水域寬闊魚蝦豐富並且盛產螃蟹。每逢假日,與表哥兄弟打水獵去總是滿載而歸。

  外婆家是在台地上,這個台地形狀像蚌前尖後圓。後龍溪水流至此處分成兩流,這就是當地人習稱的東河壩與西河壩。東河壩水深流勢湍急,沿著山腳形成許多深潭。它只適於垂釣,或者大型的網捕魚族。西河壩平坦水流舒緩,流域內許多石棚可供魚族棲息,因此,這兒是最佳的捕蟹地方。

  當地的捕蟹方法有多種,有人利用放蟹籠方式引君入甕。有人則用掀水溝方式排乾積水,來個堅壁清野大小通吃。要不就是利用螃蟹的向光性弱點,施以夜間照明捕捉牠。這些方法中,放蟹籠是比較懶的方法,夜間照明最簡便。至於掀排水溝的捉法,它屬團體活動。工程浩大聲勢驚人,但其收獲量大且不祇螃蟹而已。

  放蟹籠必須找流水較緩的地區,並且還得附片石棚才有搞頭。蟹籠的構造與蝦籠相似,但其體積較蝦籠大百倍。它是利用青竹篾片編成,籠口約兩尺直徑,籠身長四尺左右。開口深入約半尺處,有個倒楔形的漏斗編口。螃蟹爬過這個楔口後,永遠無法再爬出來。

  蟹籠放置時,籠口必須逆水安放。置籠之前須在河床築一道「V」型導水壩,壩高與水面齊平即可。蟹籠放置於「V」字尖端,並於蟹籠上方壓上幾顆扁平的石頭,以免蟹籠被水沖走白費工夫。

  放蟹籠是利用螃蟹夜食行動的習性,裝設陷阱於水道上讓牠上當。「V」型導水壩築成後,水道內的水流加強,越近「V」字尖端水勢愈強,螃蟹一旦走入水道就難回頭,只好順著水道直往蟹籠跑。

  一般黃昏放籠隔天早晨收籠,運氣好,一次籠個廿、卅隻極為平常。其實,空籠的機會並不多。因為籠眼很大,小蟹從籠眼溜走,剩下的個體都是大隻者。而這些大個兒,通常都是被用作為鹽酒蟹的素材。

* * * *

  夜間捉蟹法非常簡單,設備僅需一盞強力的照明燈,以及一組蓄電池就夠啦。早期的水式蓄電池笨重龐大,揹上肩沉重體弱者受不了。加以蓄電量少,沒用多久電力消失就得回頭,所以收穫量沒定準。現代的乾式電池體積小,蓄電量用個十幾小時都無所謂。因此,用它夜間捉蟹再好不過啦。

  夜晚是水族出動覓食的好時光,蝦蟹橫行肆無忌憚。牠們有向光個性,遇光立即爬行過去,到達光圈範圍內就趴伏不動。抓者只要輕手入水,直接扣抓便可手到擒來。如果您的腰力足夠,短短一兩小時定可滿載而歸。

  至於掀水溝排水法捉蟹,那可真累人的捕捉法。還好這種方法是團體遊戲,一窩人唏哩嘩啦的分攤下來,就不覺得累人了。況且這種方發可以大小通吃,所以,好於此道者大有人在。

  使用此法抓蟹,須有一位熟知水性的人帶頭。當他相中某塊地段後,先審度水勢流向,然後裁決如何掀溝截斷水流。截水溝掀得寬深才好洩水,水流深暢功效立見。截水溝通常由小孩挖小石大人移大石,分工合作誰都別想偷懶。水溝挖好石棚內的積水導入,瞬間水落石出魚蝦無所遁形。

  此法人多勢眾,水族大小皆難倖免。不過,水乾之後螃蟹躲在大石下。經驗者只需查看紋路,大石下有沒有螃蟹立判出來,如有大小他也知道,您說他厲不厲害?

* * * *

  當我家遷居江子翠後,夾流於新莊和江子翠間的大漢溪,馬上便成為我們打水獵的新舞台。這段水域會聚大漢溪、新店溪與淡水河,左親樹林三峽右攬萬華台北並可直達至關渡口。水流平緩沙渚大片,紅樹林與毛蟹是其特有。然而其精華地區,應該是現今的賞鳥公園一帶。還有,舊新莊碼頭對岸的那塊沙灘也不錯。

  昔年在這段水域內,蛤蜊螃蟹豐饒量多。牠們曾陪伴著我,渡過許多無奈且又艱苦日子。每逢家裡青黃不接之際,全家出動至此打撈水鮮以換日常之需。那段時日大家生活都苦,見怪不怪,但沒想到這些回憶卻讓我終身難忘。而那捕蟹的趣事,更是令人懷念不已。

  在這兒盛產沙毛蟹,捕捉方法大異其趣。常見方法有繩釣和放棍仔二法,繩釣不用魚鉤。它只在釣繩末端綁上,一塊雞腸或一段魚塊就可以了。為避免釣餌隨水漂流,通常在餌的上方尺許處綁一重物讓它下沉即可。

  繩釣螃蟹全靠手的感覺,是蟹就餌或是水流帶動?經驗釣者瞬間立可判定。倘若是螃蟹吃餌,釣者輕輕將繩拉出水面螃蟹就可就逮。最怕是菜鳥釣者,感覺螃蟹吃餌用力拉繩,如此驚動螃蟹,牠必放棄食餌溜之大吉。

  蟹類貪嘴好吃,凡被牠找得的食物牠就緊抓不放。所以,釣蟹者輕拉釣繩讓牠警覺不足,等牠將食物入口再拉,牠就死也不放啦。繩釣螃蟹,就是利用這個蟹性而捉到牠的。

  放棍仔捕蟹法,說穿它也是繩釣法的延伸。放棍人在溪河中打下兩根木樁,用一粗繩繫於兩樁上,繩與水面齊平或稍沉水面。粗主繩每隔半尺至一尺綁一支繩。繩端綁上一塊餌,讓它沉入水終即可在旁等待。

  放棍人每隔半小時巡繩一趟,沿著主繩將支繩仿繩釣法輕輕拉起。如有螃蟹吃餌立可逮著,運氣好一繩拉起數蟹同逮。這種捉法收獲量大,擁有木船者最善使用此招。

  高中畢業那年,大專聯考剛結束,為減輕家庭的負擔,我立刻投入社會找工作。由於我的個性好動,認識一位從事電影放映的朋友。透過他的引薦,我也投入這個行業工作。剛出師的工作地點在小基隆,一家由議員經營的茶工廠改成的露天戲院掌機。

  那時候電影事業如日中天,所以,大家都很羨慕我的工作。可惜這家戲院露天無遮,每日必須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而此處被稱為「小基隆」,顧名思義即知雨水甚多。尤其是在春天,連續幾天的雨水沒有收入,老闆臉色堪比苦瓜,動不動就要發脾氣罵人,真叫人受不了。

  每遇雨天停映之日,我和師父便去纏著議員家常工阿庚,要他帶我們出海去捕梭子蟹,藉以彌補無收入的斷糧。三芝、富貴角和八斗子一帶海域盛產梭子蟹。但因季風挺強,當地漁民寧可在家等候烏魚,也不願意頂著風出海捕海蟹。

  阿庚是個直腸子不耐糾纏,每回我們纏他他都不好意思拒絕。請別誤會他是可欺之人,其實,他粗中有細只是不和我們計較罷啦。他個人擁有十數個捕蟹用的鐵籠子,這種鐵籠約尺半見方高一尺,側腰有個楔形入口約比一隻拳稍大些。

  出海時阿庚肩挑著蟹籠走前頭,我和師父各提著一桶,腥臭沖天的雞鴨內雜跟在後面。上了船後我變成小工,負責將那腥臭的內臟切成小塊備用。阿庚規定每塊切約五兩重,但因船身搖晃厲害,所以,我就亂切一通管它合不合乎要求。

  阿庚做事非常「阿莎力」,他連眉頭也沒皺,一把抓起我剁好的臭內臟就往鐵籠內放。師父早已吐得不成人樣,他蜷臥在左舷邊一臉哭相。因此,所有大小雜事全由我和阿庚兩人包辦。

  阿庚將拾餘隻鐵籠子串成一串,籠與籠距離約廿公尺。沿途他將鐵籠一個個丟入海中,全部丟完船身已稍傾左舷。我擔心船會翻覆,但阿庚請我放下一百廿個心。他經驗豐富,這下子不信也得信他。

  鐵籠子放完的空檔,阿庚趁機抽口菸過過癮。大約半小時後收籠,他將鐵籠一個個拉出海面檢查。說也奇怪,這麼簡單的設備竟也能夠捕蟹。每只鐵籠提出水面,就有七、八隻梭子蟹在籠內揚螯舞爪。

  有隻鐵籠子十分沉重,阿庚要我過去幫忙拉。兩人費力將它拉出水面,數隻大章魚盤踞籠內。好不容易將牠們清出鐵籠,幾隻蟹體殘留籠內。梭子蟹的蟹斗橄欖型兩端尖,吃入章魚腹內竟不受傷真是奇蹟。

  間隔四十分拉出水面一次,籠內誘餌流失或變白立刻補入或更新。如此一拉一放,加上海水的重量,體弱者實在負荷不了。即便如阿庚這般壯漢,拉過幾個回合也是氣喘吁吁。

  出海一次的油料和船租所費昂貴,幸好這艘船是阿庚的摯友所擁有,他只向阿庚收取油料費用而已。儘管阿庚免付船租,但他仍努力收籠放籠。船上的水箱裝得滿滿的螃蟹,甲板上也都到處橫行著,可是阿庚仍然不願歇手。

  這會兒師父已適應了海浪的顛簸,他已稍稍可以活動。於是他挨著船舷走到駕駛台前,找到一個避風角落,認真的將甲板上的螃蟹,一隻隻的抓放在容器內。未幾船上所有容器皆已裝滿,阿庚才戀戀不捨的下令回航。

  回航一路順風,轉眼船兒就已駛入內港。船隻靠岸師父恍如重見生天,他高興的一馬當先跳下陸地。怎知雙腳甫一著地,晃了幾晃他才穩定腳步。阿庚說那是「陸暈」,第一次上船的菜鳥都會有此現象。

  這次出海捕蟹是我的初遭,印象深刻且又難忘。及長負笈國外一段時日,也曾與友人租船出海捕蟹,但其經驗都沒初體驗的印象深刻。在舊金山漁人碼頭快意啖蟹,在五大湖徜佯釣蟹,在在令人回味無窮,可惜異地之樂怎能與故鄉之樂匹比?

* * * *

   【三】 吃蟹

  抓螃蟹的確是件快樂事,特別是在那物質和娛樂缺乏的童年時代,能有如此消遣玩樂真是天賜的禮物。豈止印象深刻而已,即使年齡再長也都永誌難忘。先前已談過許多捉蟹方法,現在不妨將禿筆轉入吃蟹的話題上。

  中國文人嗜蟹如命者不乏其人。他們吃蟹之時,講究的是「持螯賞菊」,講求的是「膏腴黃滿」,更還說啥麼「十月尖,臘月圓」,規矩特多叫人不勝其煩。其實,蟹味鮮美,怎麼吃用啥法子吃都可吃出甘味。偏偏饕客極盡能事,創造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吃蟹規矩,讓一些平民俗客聽了都要傻眼。

  基本上這是易事,個人認為螃蟹的吃法只有兩種;一是「文吃」,一是「武吃」。所謂「文吃」,就是傳統的清蒸或水煮。這種吃法既可吃出奇鮮,又可吃出牠的甘醇原味。古代文人雅士所說的「獨味」,指的就是這種吃法。

  吃蟹追求原味,盡量避免摻和辛香辣椒重味,攪亂了牠的鮮腴甜美之味。美酒例外,因為它可去蟹腥增加味覺,並將蟹的甘美烘托至極緻。想想一邊小酌佳釀,邊吮蟹黃,邊敲蟹殼取肉,再有幾盆怒放的菊花佐伴,其情其景何等飄逸啊!

  談到「武吃」,它是燒烤爆炒佐以重味辛香。此吃法之根源,乃係店家推銷庫存陳貨的手法。因為蝦蟹容易水解,短期間銷售不了就會化水產生異味。店家怕行家吃出端倪,故加重味辛辣去爆炒掩飾。個人認為這是小手作法,就算沒蟹可食也不去吃它。

* * * *

  螃蟹的產地分佈甚廣,凡有水流之處就有牠的蹤跡。從至冷的極地到最熱的赤道,種類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因此,各地的吃蟹方法各自千秋。就已我的故鄉苗栗一地,隨便一掐就有數種吃法。而鹽酒泡蟹,就是傳統吃法之最。

  後龍溪貫穿整個苗栗台地,溪水流過的地方魚蝦豐富。每屆秋割之後溪水減降,家家戶戶捕蟹生醃幾乎家常。鹽酒蟹已成特產,自秋熟至春晏家家都有鹽酒蟹可下飯。吾家大小皆嗜食鹽酒蟹,故對其製法耳熟能詳。老祖母和么叔是此味之老饕,醃製鹽酒蟹更是個中好手。每到打水獵季節,她老人家總會吩附我們,多抓一些螃蟹回家醃泡鹽酒蟹。

  後龍溪的螃蟹,自秋割後第一個露水夜開始,母蟹隻隻黃飽待卵,公蟹則個個膏腴碩壯。這時恰值農閒,男人唯一當做的事,大概就只有打水獵去了。在水獵中捉到的螃蟹,一簍簍一串串的被送回家,交給女人去處理。這段時間裡,女人早將甕罐洗好曬乾,就等男人的收獲來填滿它們。

  泡鹽酒蟹的汁液,用滾開水放涼後再對鹽和酒。生水切忌入對,因為生水含菌容易長霉,泡醃的螃蟹迅速腐敗變臭。通常對法一斤水放一斤鹽,一隻陶甕裝五斤水的話,只可放斤半水對斤半鹽,一瓶高梁或兩瓶米酒。酒越烈越佳,因為烈酒泡醃的螃蟹不易腐敗。

  過淡的鹽酒泡出的螃蟹,肉質鬆軟口感不佳,而且容易腐敗。因是之故,汁液的調理對品質影響很大。如果您是酒客不怕醉,用全酒去醃泡絕對可泡出珍品。不過這種鹽酒蟹容易醉人,曾有人吃它醉了三天不醒的記錄。

  用來泡鹽酒蟹的素材,最好挑選個體較大的螃蟹,公母不拘。挑出的素材,用清水洗滌乾淨,然後放於竹籃內濾乾水份後入甕。如果水分沒濾乾入甕,三幾天後泡液表面就會生出白霉。這種霉菌發酵迅速,半天功夫整甕泡蟹便腐敗發臭。

  螃蟹全部入甕之後,即時將軟木塞蓋上,或者以塑膠布將甕口緊封,外面在糊以田土將內外完全阻隔。一星期後可開封取食,完全入味約需半個月至三星期時間。

* * * *

  炙蟹是故鄉的吃蟹方法之一,它就是將螃蟹放進火中燒烤,其實它就是村童的野炊技倆。故鄉的山溝野圳,生有一種殼硬體小的螃蟹。這種小螃蟹雄渾有力,殼堅如石,頑童將牠摔地不但不死,反會趁機一溜煙翻身逃走。因此,大家給牠取名叫「石蟹」。

  石蟹堪稱是蟹類中的鐵甲武士,可惜牠因個兒小肉又少,所以人們從未將牠看入眼裡。然而,野童卻把牠視為上珍。每到野地放牛時將牛綁好,大家就下溝抓牠以備野炊之用。野童放牛本就不守規矩,聚堆玩耍無法無天。玩累了,炙蟹就成為他們的餘興節目。

  村童外出放牛或上山時有個成規,年紀大者要帶把鹽在身邊,年紀小的就上菜園摘些九層塔或紫蘇備用。因此,鹽巴與九層塔或紫蘇是村童的隨身寶。當他們摘得生澀未熟的果子,沾些鹽它就可安然下肚。

  打水獵的時候,鹽和九層塔更具妙用。他們將獵得的魚蝦,放入空鳳梨罐筒或竹筒中燒煮。待其熟透放些鹽巴和九層塔,鮮腥的魚湯立成雞湯般甜美。總之,這些小玩意的用途一時說也說不完。尤其在炙烤石蟹之時,若無它們就無法將其鮮甜引出來。

  炙蟹法分「猛炙法」與「溫炙法」:「猛炙」急就章的用猛火炙烤,此法過急收縮,蟹腳容易脫落,故所炙出的螃蟹大多五體不全。「溫炙」乃細火慢烤,螃蟹在火上感覺熱時,蟹體已熟得香氣四溢啦。此法炙出之蟹,隻隻紅豔爽目賣相特佳。口感滋美,但無耐心者不適用這種炙法。

  炙蟹的前置作業不能省,入烤前須將臍蓋去除。九層塔和鹽巴自臍蓋口往裡塞,直到塞滿為止。入炙時將蟹體隔火,置放於瓦片或鐵片上慢慢煨炙。慢功出細活,烘焙卅分後,香噴噴紅灩灩的炙蟹可以大快朵頤了。

* * * *

  故鄉還有一種叫「焗蟹」的吃蟹法,它的口味極佳,故有很多人喜歡這吃法。焗蟹的做法是用粗鹽將蟹整隻埋敲結實,然後放入瓦罐內封藏,或者放置火爐內焗煨。方法雖然簡單,可是作出的味道各有千秋。

  在鄉下每至秋末冬初,家家戶戶忙碌燻製臘肉香腸,猛醃芥菜準備過冬食用。男人這時多已閒著,粗鹽一包包的往家裡搬。蹓牛也是閒餘工作,每天牽著心愛的耕牛外出走走。既可讓牠多多活動保持動力,有可藉此避免生起懶筋喪失活力。

  蹓牛場地在河壩沙埔上,此時的溪水水位最低,魚蝦在水中悠游清晰可見。獵物當前,哪個不願意順手摸些回去加菜。這時候的魚兒正肥,蝦蟹熟得恰到好處,因此溪涯天天都有人在進行水獵活動。

  蹓牛的男人不覺技養,綁好牛隻就興沖沖的下水軋上一腳。他認真的戽水翻石頭,邊戽邊翻邊抓,每當捉著螃蟹,立即用稻草繩將牠捆紮起來,預備拿回家去做鹽焗蟹。焗蟹可以久存,但須將牠放於密閉的容器內。一但開封就得趕快吃完,否則牠還是會水解變成空殼。

  焗蟹可生吃亦可熟食,但也有人炸著吃。炸吃容易流失鮮味,真正的饕家絕不會採用此法。生吃焗蟹將其附著的鹽粒撢淨,放入烈酒內浸泡一天或半日,取出便可掰而食之。這種吃法酒客最愛,三五好友圍坐一桌,來盤生焗蟹加些嫩醃薑。但見潔白的瓷盤內,粉紅的嫩薑,搭以晶瑩透明的焗蟹肉,立馬讓人食指大動。

  蒸焗蟹吃法,將蟹取出水沖乾淨,放於盤內置入熱蒸籠內蒸透。通常隨著喜好加蒜或薑同蒸,也有人舖墊九層塔或紫蘇。夥房裡有人蒸焗蟹,其香氣飄颺空氣中,用「一家蒸蟹百家香」來形容最為貼切。吃蒸焗蟹時,有些人喜歡在起鍋時滴些香油或麻油,有人愛灑些陳高陳紹,不管採用哪法?牠所飄出的香味都足令人垂涎不已。

  炸焗蟹是最彆腳的吃法,採以此法可能焗蟹變質,所以才會採炸法以掩其臭。在油炸之前,螃蟹必須瀝乾水分才可下鍋。有些人急性子,尚未瀝乾水就下油鍋。油爆炸鍋自己受傷不算,還要連累旁人跟著倒楣。

  瀝乾水分的鹽焗蟹與九層塔同炸,時間數秒即可起鍋。稍停再回鍋,炸至金黃香酥才出鍋。上桌前可滴香油或撒椒鹽,趁熱吃才夠味。如果焗蟹太虛或太臭,入炸時間必需更久。鄉中許多逐臭夫,每食臭炸蟹嘖嘖有聲。旁人視之皆想作嘔,但他們卻視之為上珍。

  「煎蟹」,這也是故鄉的普遍吃蟹法。這種煎蟹十分下飯,男女老少都喜歡它。其做法是將螃蟹洗淨,折其螯腳去除帶毛部份和蟹腮。再將蟹體與膏黃一起剁成蟹泥。然後拌些太白粉、青蔥、或九層塔一起剁,打顆蛋攪伴均勻。用文火慢煎至全熟。煎熟的蟹餅紅黃綠三色混淆,視覺享受之外,其香穌甜的滋味更使人難忘。

* * * *

   【四】 蟹詩

  人生最樂莫過於持螯賞菊伴佳釀,不過,有蟹有酒又有詩,那才真叫作「人生」。

  自古以降,中國文人嗜蟹者擢髮難數。然在此芸芸眾生裡,留有詩詞傳世者並不多見。不信請翻翻唐詩或宋詞,見過多少首蟹詩可供吟哦?倒是野史稗官裡可見一二,尤其紅樓夢中還見幾首,為免遺憾,茲將它們爰介分享如下:

  「持螯更喜桂蔭涼,潑醋擂薑興欲狂。

  饕餮王孫應有酒,橫行公子竟無腸。

臍間積冷饞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賈寶玉。

  寶哥兒在紅樓夢裡,是個錦衣玉食眾星捧月的主角。成日在眾香國打滾,放於今日是個十足的花花公子。這首平俗的吃蟹詩,簡明扼要的將吃蟹興緻表露無遺。作者曹雪芹的生花之筆,將寶玉的哥兒性格和詩意搭在一起,令人讀來雋永難忘。

  而那女主角黛玉,一顰一笑足使寶玉手足失措。她那好勝不服輸的個性,迫使她也吟詠出一首耐人尋味的蟹詩:

  「鐵甲長戈死未忘,堆盤色相喜先嚐。

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

多肉更憐卿八足,助情誰勸我千觴。

對茲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香。」---林黛玉。

  黛玉的描述吃蟹意境較富詩意,而且形容也比寶玉高明許多。尤其她把吃蟹的眾生相,敘述貼切,讓人隨著她的情緒在吃蟹。而那健康寶寶薛寶釵也有詩,就像她的個性一樣,將時人的吃蟹法直截了當的說出來。所以讀了她的詩,再沒學問也可以明瞭一些吃蟹的景況。她那首詩這樣寫著:

  「桂靄桐蔭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

酒米滌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需薑。

放今落空成何益?月浦空餘禾黍香。」---薛寶釵。

  上提三詩出自紅樓夢,它們都是曹雪芹一筆所寫的吃蟹詩。三種個性三首詩,個個意境與人物匹配得天衣無縫,堪稱才子之筆也。

* * * *

  民國五十二年(1963),個人服役空軍。斯時準備雙十國慶大閱兵,但因某因素而取消。訓練中心一百多位儀隊隊員隨即分發,我幸運抽中金馬獎而分發到馬祖。

  某日我值大夜班,害怕對岸的水鬼前來摸營,所以整夜不敢偷睡或離崗位。無聊之餘拿份「正氣中華報」消磨時間,說來真巧,竟在這份報上看到一首作者叫佚名的詠蟹詩。這首詩平仄不求但押韻,利用一小時將它記熟,直至今日仍然印象深刻。

  馬祖列島,入冬以後盛產梭子蟹。我隨部隊至此正值盛產期,每天看一船船的豐收大為感動。這種梭子蟹個兒特大,蟹黃飽滿結實入口即化,三隻螃蟹就可剝得一軍碗蟹黃。那佚名作者以其生花妙筆描述吃蟹境況,題目就叫「祭蟹詩」,內涵雋諧令人讀之發噱,其全詩如下:

  「想當年鐵甲青戈,橫行湖海無敵手。

到如今浴罷滾湯,光華紅袍滿全身。

冷盤橫臥鮮欲滴,金膏玉脂任人吮。

嗚呼哀哉!薑醋拿來。」---佚名。

  這位仁兄無心之作,竟是如此的傳神,讓人讀後不得不佩服他的功夫。而當時的官兵人人都會背誦這首詩,只要聽到有人高呼「嗚呼哀哉!」便知當晚的主菜又是螃蟹啦。

* * * *

  某日公差在外,午餐時間已過,肚子咕嚕咕嚕叫餓,於是和夥伴就近找家麵店祭祭五臟廟。我們坐的那張桌子上,不知誰留下半張報紙?反正還要等麵,所以我就將那報紙拿過來看。無巧不成書,又讓我找到一首集錦句的蟹詩:

  「誰道橫行是無腸,殼凸螯飽脂凝香。

持螯賞菊千杯醉,放翁矇矓忘故鄉。」

  文人嗜蟹,古文士更甚之。就有傳說,陸放翁為吃蟹而不管皮膚病發作。他曾留有「傳方那鮮烹羊腳,破戒尤慚擘蟹臍」的詩句。又說:「蟹肥暫擘饞涎墮,酒淥初傾老眼明。」嗜蟹之饞相表露無遺。

  清末民初嗜蟹的文人,以溥畬和李瑞清最著名,其中清道人李瑞清尤負盛名。此君號稱「百蟹」,自誇一次吃蟹可吃百隻。江蘇柳詒徵叔侄與清道人有來往,証實清道人食蟹量的確驚人。清道人所吃之蟹,連殼帶爪一起落肚,因此博得「李百蟹」的雅稱。

  國學大師章太炎,其夫人亦好吃蟹。她曾對朋友說:「要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陽澄湖在蘇州東北部,它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方圓百里,水深約廿公尺。湖底平實,水質清澈見底。

  陽澄湖中的螃蟹個體大,金毛黃爪肚底白,生猛有力令人喜歡。當地人稱牠為「陽澄湖蟹」,上海人則叫牠「大閘蟹」。早年產量極多,廣銷海內外各大餐館。近代由於湖域萎縮,故其產量大受影響。

  自從台灣養殖技術導入後,大閘蟹的復育又見榮景。由於港澳之回歸加上台灣的市場開放,蟹量需求直線上升。於是,以他地螃蟹冒充大閘蟹之事屢見不鮮。之後有些先進商家,將螃蟹蓋打上雷射字以便區別。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仿冒依然大行其道。

  在「徐蚌會戰」中捐軀的黃伯韜將軍,允文允武,生前亦是個嗜謝客。他在戎行中也曾留下蟹詩:「東籬菊綻,海陵蟹肥。洋河高梁,你醉我醉。」言簡意賅,天成自然,不愧是將軍之筆。

  最近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首蟹詩,詩意躍然紙上,因此,就拿它來作為本文之收筆:

「脫罷綠袍換紅袍,崢嶸伏屍猶挺螯。

饕餮折磨骨肉散,玉脂膏黃入腹槽。」

標籤:
瀏覽次數:88    人氣指數:88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心靜靈淨-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矛盾
 
給我們一個讚!